3DMGAME 3DM首页 新闻中心 前瞻 | 评测 游戏库 热门 | 最新 攻略中心 攻略 | 秘籍 下载中心 游戏 | 汉化 购买正版 论坛

注册 登录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6529|回复: 1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御剑千山,踏遍红尘—仙四地图集(转自仙剑联盟-五灵奇侠)希望更多的人到联盟顶他!

 关闭 [复制链接]

1

主题

455

帖子

479

积分

高级玩家

Rank: 4

贡献度
38
金元
3273
积分
479
精华
0
注册时间
2007-12-31
跳转到指定楼层
主题
发表于 2008-3-13 19:36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御剑千山,踏遍红尘—仙四地图集(多图)这是某日在图书馆自习,拐进方志阅览室发神经的结果....
欢迎拍砖。


青峦峰(青峦峰)
青鸾峰 为天都峰之辅,海拔1589米。峰顶有仙人打坐石,峰下有采药源,旧传轩辕黄帝曾在此采药。整座山峰形如青鸾蹲立,故名。变换角度观望,又象战马昂首长啸,因而又名立马峰。宋人有诗:“卓立巉岩青凤形,蹁跹舞翠炫花文。冲霄千载飞腾处,犹剩峰头一片云。”近人黄宾虹题赞:“山势插层云,矫健鸾翻翼。吹啸人去遥,壁立五千尺。”峰壁石刻“立马空东海,登高望太平”10个巨字,每字字径达6米,“平”字一竖竟长达9.4米,世所罕见, 气势磅礴。在左侧峰壁,还能看到第四纪冰川的擦痕。(《黄山志》)

     


初看石刻,觉得此联过于霸道,没想到其中却有深意,网上有云:石刻落款“民廿八年(1939年),西蜀唐式遵”。是黄山最大的摩崖石刻,也是国内名山中极其少见的精品之作。字体遒劲有力,潇洒自如,从200多米高的悬崖上顺势而下,气势磅礴,令人叹为观止。此石刻为当时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、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、陆军上将唐式遵于民国28年(1939年)所书。“立马空东海,登高望太平”摩崖十字,其实是一语双关。“立马”明指立马峰,暗喻武力抵抗日本侵略;“东海”明指黄山五海之一的东海,暗指日本帝国主义;“太平”明指黄山北边的太平县(今黄山区),暗喻天下太平;“空”和“望”则分别表明了对日抗战的决心和对和平的渴望。
不过1939年半壁江山已失,唐式遵为什么不领兵抗日却在此处耗大量人力做一个石刻呢?难道又是国民党“非全民抗战”路线的一条罪状?不了解....

紫云架(紫云峰)
紫云峰 在松林峰西北,海拔1665米。因常被云雾笼罩,阳光照射时呈紫色,故名紫云峰。民国《黄山指南》称桃花峰对面的山峰为紫云峰,实误。峰下有柏木源,源中多柏木,源下为桃花溪,水流入汤泉溪。(《黄山志》)
黄山四绝之一的黄山温泉即源于此峰下。黄山温泉古称“汤泉”“灵泉”“朱砂泉”。“五岳若与黄山并,犹欠灵砂一道泉”,学文的同学都知道吧。

 

ps. 黄山古名黟山(“黟”大约意同“黝”——我瞎猜的,因为黄山脚下的黟县又名黝县),导游姐姐说是因为山石多为青黑色,天宝六年(747年)改名黄山(黄不是指颜色,应与道家有关),因此若片头动画后那个“黄山 青峦峰”可以被计入的话,那么仙四的年代就可确认是天宝六年以后无疑了。当然这话不绝对,因为若写“黟山”大概没几个人知道是什么东西....什么,这字不会念?来,大家跟我一起读:黟,黟,黟县的黟....(音“医”)
再ps. 其实追寻仙四的年代实无必要,仙剑一直弱化年代,以强化普适性的主题,但我这人有历史狂,初中老师就说我历史学得走火入魔了,什么东西都要考证一下,so....

太平村(黄山市黄山区)
原来以为太平村这个名字是随便编的,看了狼的npc研究以后幡然醒悟,原来有“太平县”,于是google得此:我国历史上以太平二字为县名的至少有5个...安徽省太平县建于唐天宝十一载(752),治所当时在仙源,属宣城郡。13年后,也就是永泰中(765——766)太平县被撤销,大历中(766——779)又复置太平县。一直到1983年12月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太平县建制,设立县级黄山市,直属安徽省。1987年11月27日,撤销县级黄山市改为黄山区,隶属地级黄山市。至此,以太平二字作为县级行政区域单位名称的地方就消失了。
建太平县的时间有两种说法,一般认为是《旧唐书》所说的天宝十一载,“析泾县一部置太平县”,或说太平县建于天宝四年。太平县位于黄山北麓的一块高山盆地中(其实也不算很高..),752年至1964年,仙源一直为太平县城。在此鄙视一下地级黄山市混乱的建制,竟然包括了黄山风景区以北、古宣州的太平地区和黄山风景区以南、古徽州的诸区,让我在googleearth上找得好苦....但是仙源不属于旅游区,找不到图片,只有用卫星图了。(以上参考《徽州地区简志》《宣城地区志》)

   

太平村村长云靳说“我云家先祖镇守边疆有功,得以被朝廷恩赐修建祠堂,并将原本的云家村赐名“太平”。赫赫天威,皇恩浩荡!云家后代未再有人入仕已是惭愧,不想到了这代,本家竟出了一个浪荡子云天青,不遵礼法,行止违和,实是家门不幸!家中长辈痛心疾首,奈何此人屡教不改,已在多年前被逐出家门,永不得返!”
这话总感觉有点似是而非,怎么看都不像泱泱大唐气魄,倒像是程朱理学兴起之后的小家子气。但“镇守边疆有功”却让我想起府兵制中的镇戍镇守。难道太平县真的来源如此,然后被历史系出身的张同学在某处看到,于是“叮”的一声太平村诞生?实在是不得而知了....


巢湖
这个就略过吧,我还不想写巢湖水系的历史变迁...


寿阳(寿县)
寿县是位于安徽省中部、淮河南岸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。不查不知道,寿阳这个地方还真是有点“王气”。今天的寿县,春秋时为楚春申君食邑,称寿春,有春申君长久食邑的含义。春申君黄歇后来被诛,并以谋反罪灭九族。楚考烈王二十二年(前241年),楚迁都寿春,称“郢”。秦灭楚后,设楚郡,恢复寿春名。汉初封英布为淮南王,都六(今六安),高祖十一年(前196)国都由六迁寿春,后英布谋反兵败,被长沙王诱杀。后汉文帝封自己的小弟弟刘长为淮南王,都寿春,刘长谋反兵败,流放途中绝食而死。其后刘喜、刘安先后为淮南王,至刘安时已经三分淮南国,依旧以寿春为都,刘安策反被门人告发,于是在中央调查组到来前自杀(具体情况请关注百家讲坛)。建安二年(197)袁术据寿春称帝,不久兵败身死。总结一下,寿春基本是想当皇帝却不得好死的人之所在,而且死得一个比一个惨烈~
东晋孝武帝元年(373),寿春为避帝后郑阿春讳改称寿阳,此后多次易名,最后一次称“寿阳”在南朝陈太建五年(573),北周拔寿春以后一直称“寿春县”至明洪武四年(1371),即是说,终有唐一代,“寿阳”都未曾叫“寿阳”。7世纪末寿县有位名臣裴怀古,YY一下他和裴剑的关系..(这名好熟,高三的时候好象在某套语问题上见过..)
现在的寿春古城保留有宋代古城墙,已经是旅游景点。

     




八公山
原来八公山就是淝水之战中“风声鹤唳”的八公山(苍之涛啊..)。其它帖子中已有的内容不再赘述。看看八公山的石林,是否有种熟悉的感觉?当年我可是在这里绕了好多圈圈啊,没办法,一撞墙就晕3D....

     


淮南王墓
“淮南王”封号始于西汉,有异姓诸侯得之,更有宗室之人受封。历史上史实可信的淮南王至少有20位,自封及不愿就封、史实不够充分的“淮南王”7位,合计至少达27位。但是仙四的淮南王只可能是刘安。
刘安墓位于寿县城北门外八公山下,北依四顶山,南临低水,清同治八年安徽巡抚吴坤修书“淮南王墓”碑,立于墓前。《清统一志》载:“刘安墓,俗称淮南王墓”。安徽省人民政府已把刘安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(节录自《六安地区志》)
这个刘安墓照片好像就是从《寿县志》上copy下来的,右上脚还有闪光的痕迹~看这真实的刘安墓怎么和仙四中巍峨的淮南王墓比啊,不过也难怪,谋反后畏罪自杀,能有个墓就不错了....

     



最后放个大地图。恩恩,我不但是历史狂也是地理狂,尤其喜欢这种上帝视角~

)



为什么顶楼不能编辑。。。。汗死。。。。
好吧虽然我已经养成了发帖前存在硬盘里的好习惯,但是改来改去真的很麻烦。。。。
*****
考完试又查了些资料,有更新
这次写的匆忙,难免疏漏,还是欢迎拍砖
陈州(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)
淮阳是历史文化名城,历史源远流长...约公元前四十世纪,相传东夷族首领太昊伏羲氏建都于此,史称宛丘。后炎帝神农氏继都于太昊伏羲之旧墟,故易名为“陈”(陈,旧也),陈由此始。夏,陈为豫州之地。商汤封舜后虞遂于陈。西周(公元前十一世纪)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,首建陈国,辖邑十四。春秋末,楚灭陈,夷陈为县。战国末,秦破楚于郢,楚顷襄王迁都于陈,历38年。
公元前221年,秦统一中国,初设陈县...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,陈胜率农民起义军据淮阳,号“张楚”...西汉高祖十一年(公元前196年),以陈在淮水之北,地当冲要,改陈郡为淮阳郡,淮阳名源于此...南北朝郡、州相间,隋废州为郡,置宛丘县。唐袭州制,陈州统六县,宛丘为其一...清雍正十二年(1734),升州为府,治淮宁县。民国2年(1913),改淮宁县为淮阳县,相沿至今。(《淮阳县志》1991年版)

     

淮阳被龙湖环绕,景致在中原是难得一见的,可惜现在更名为“周口市”,乍看总让人想起俺们首都人民的老家...
《史记 孔子世家》载:“闻孔子在陈蔡之间,楚使人聘孔子。孔子将往拜礼,陈蔡大夫谋曰:"...孔子用于楚,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。"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。不得行,绝粮。从者病,莫能兴。孔子讲诵弦歌不衰...”后人筑殿宇祀之。
弦歌台原为东汉陈王宠所筑弩台。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“有陈王弩台,开元中移孔子庙于其上。”此后,历代多有修葺。明成化六年(1470)建庙设木主,定名厄台祠...嘉靖七年(1528)增拓正殿7间,门2座,题名“绝粮祠”。嘉靖二十一年(1542)改名弦歌台...乾隆五年(1740),建屋20余楹于楼庑花卉之隙,建弦歌书院,课诸生...前人诗云“书生隐隐月溶溶,似谱弦歌写素衷。”(《淮阳县志》)

   

录苏辙,苏轼在陈州/淮阳/宛丘作的诗四首 (这哥俩的感情真是好得很呢)
苏辙,宛丘二咏〈并叙〉
    宛丘城西柳湖,累岁无水。开元寺殿下山茶一株,枝叶甚茂,亦数年不开。辙顷从子瞻游此,每以二物为恨。去秋雨雪相仍,湖中春水忽生数尺。至二月中,山茶复开千余朵。因作二诗奉寄。
    旱湖堤上柳空多,倚岸轻舟奈汝何。秋雨连渠添积润,春风吹冻忽生波。虫鱼便尔来无数,凫雁犹疑未肯过。持诧钱塘应笑我,坳中浮芥两么麽。
    古殿山花丛百围,故园曾见色依依。凌寒强比松筠秀,叶艳空惊岁月非。冰雪纷纷真性在,根株老大众园希。山中草木谁携种,潦倒尘埃不复归。
苏轼,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
太昊祠东铁墓西,一樽曾与子同携。回瞻郡阁遥飞槛,北望樯竿半隐堤。饭豆羹藜思两鹄,饮河噀水赖长霓。如今胜事无人共,花下壶卢鸟劝提。
长明灯下石栏干,长共杉松斗岁寒。叶厚有棱犀甲健,花深少态鹤头丹。久陪方丈曼陀雨,羞对先生苜蓿盘。雪里盛开知有意,明年开后更谁看。
宛丘这个地名,亦“宛”亦“丘”,大约是指低矮丘陵(自己瞎猜的)。仙四中有“碗丘山”。现在考古专家在淮阳东南八里的平粮台发现了楚国墓葬群,一般认为这就是春秋时的宛丘城遗址。
诗经 陈风 宛丘 (大概意思是某人看上了一个在宛丘城上日夜起舞的巫女,“洵有情兮,而無望兮”,sigh)
子之湯兮,宛丘之上兮,洵有情兮,而無望兮。
坎其擊鼓,宛丘之下。無冬無夏,值其鷺羽。
坎其擊缶,宛丘之道。無冬無夏,值其鷺翿。
******
龙湖荷花
“忆昔初会龙湖上,箫音清越琴悠扬。问情一曲忘江湖,旧船空横乱荷塘。”琴姬与秦逸也曾是一对人间佳侣。然而弦歌不再,白云苍狗,龙湖边的几个好姐妹也不免分别。唯有夙莘临着一湖菡萏荷花,醉笑千斗酒坊上。


ps. 上面那首水诗的“箫音”本作“萧音”,估计是对白里写错字了
即墨(青岛市崂山区青山村,存疑)
"即墨"因故城(位于今平度市古砍镇大朱毛村一代,田单破燕处)地邻墨水(源出平度市古墨山,今之猪洞河)而得名,其名称最早出现在《战国策》《国语》《史记》等历史典籍中。”墨古名邑“。商周时,即墨为莱夷地,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封邦建国,市城西部为夷国封地;公元前722年,”纪人伐夷“。公元前567年,齐灭莱,即墨始建。战国时期,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齐国的东方,即墨故城盛极一时,与国都临淄齐夸殷富。秦...即墨始定为县;其时胶东半岛为胶东郡,郡制在即墨。西汉析胶东郡为胶东国和东莱郡,胶东国治即墨...公元596(隋开皇十六年),县制恢复重建,县治徙至今址...”其地三面环海,右伏马鞍,北住灵峰,二崂拱其南,天柱维其东,形胜为东方冠。“(《即墨市志》)
即墨市现在发展的不错,但难免中国城市的一般面目。在 googleearth 上转悠一圈后发现青山村这个小镇很符合仙四即墨的地形。照片里没有完全体现出来,但真的是一个超漂亮的地方。
青山村所在的青岛市崂山区唐时属即墨,不过一说这个村子是闽人浮水北上后所建,估计在唐代还不存在。
青山村倚山背海与黄山村同,人家数百户,就山势高下而结庐,自远望之,重叠如层楼复阁,加以古松异卉,点缀其间,宛然丹青一幅。地无可耕稼处,居民以渔樵为生,世事无间,尘寰远隔,栖隐于斯,真不减武帝之白云乡也。江如瑛《青山道中诗》:不减山阴道,纡回一径通。海连松涧碧,叶落草桥红。鸥队闲云外,人家乱世中。居民浑太古,十室半渔翁。(《崂山志》)
青山村传有隐者居之,尝有句云:“晦朔潮为历,寒暄花纪辰。”又室中自署一联云:“老去自觉万缘都尽,那管闲是闲非;春来尚有一事相关,只在花开花落。”(见纪墨林《崂山游记》)




网上可以找到这样的话。不过狐仙洞只找到不多的文字资料,没有图片。孤证不立,实在找来找去也只有这个孤证。
在崂山东麓的黄山村西,有一处石头垒砌的石洞。当地人叫它狐仙洞。传说是供奉胡三太爷灵位的地方。
每年正月初八,传说是胡三太爷的生日。不少当地人和市民都带着各种供品香纸,虔诚地前来拜谒。平时也有三俩村民或者市民来这里焚纸烧香许愿还愿。据说非常灵验。狐仙,即胡三太爷,真正的名字是胡峄阳。
胡峄阳(约1639-1718),民间讹传为立阳、玉阳、维阳,名良桐,更名翔瀛,字峄阳,号云屿处士,清即墨城阳人。约生于明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少年时就读于洼里、慧炬院,清顺治十年(1653年)16岁应童子试时,守门人强令其解衣搜身,他怒不受辱,拂袖而去,发誓终生不应试,后以设馆授徒为生。胡峄阳生有异禀,精研《周易》,于濂洛之学别有微契。家贫甚,一介不苟取,蓬室瓮牖,悠然自得。虽雅工制艺,但视进取之途泊如也,惟与崂山百福庵蒋清山道长相交甚密。著有《易象授蒙》、《易经征实》、《解指蒙图说》、《柳溪碎语》、《寒夜集》等。现仅有《易象授蒙》和《柳溪碎语》,《柳溪碎语》手抄本为70页,共1.6万余字。胡峄阳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,死后,胡氏族人尊为十世祖,并在流亭村建胡峄阳祠堂,堂内挂对联一付,上联为:“儒也为儒,仙也为仙,精神与墨水同长”;下联为:“歉而不歉,乱而不乱,唯居之崂山最稳”。(这是网上《青岛市志 崂山志》中的版本,我没有查到,查到的《青岛市志 人物志》的版本略有不同)
胡峄阳芥末一位好同学,就被仙四给糟蹋了....
黄山村就在青山村以北一点,不过狐仙洞真的是找不到...《崂山志》上也没有隐香山的记载(不远的珠山中,有隐珠山)。随便贴两张崂山的照片。(好地方啊,没了五一我什么时候可以去旅游....)

   

******
青山村下的青山湾
"我但愿我们四个人,一生一世都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,做自己应做之事!"这是菱纱在即墨对着好大的月亮说的话。可惜即墨的涛声依旧,四个好朋友却再没有这样的机会,仗剑除魔,"做自己应做之事"。



酆都(重庆市丰都县)
丰都“东邻石柱,南接武隆、彭水,西靠涪陵,北毗垫江、忠县。”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称丰都“壮涪关之左卫,控临江之上游,扼石柱之咽喉,亘垫江之屏障”,点出其地理位置之重要。
明末丰都知县周延甲作记曰“登山凭眺,见峰峦插天,芙蓉削翠;江波映日,桧柏千霄,烟岚霭霭,恍若羽化去,几不知身在人间也。”
历史悠久的丰都,自东汉和帝永元二年(90)分枳邑置平都县,迄今已历1895年。其间县制经蜀汉延熙十七年(254)并入临江县,隋义宁二年(618)自临江析出置酆都县...
县城名山镇,是四川古老的县城之一。周为巴子别都,城倚名山(平都山),山峦耸秀,下临湍波,殿阁魁杰,传说神奇,引来不少名士登游。相传汉代王方平、阴长生在此修炼成仙,后道教设天师治,并列为“三十六洞天”“七十二福地”之一。晋代开始修建庙宇,隋继之,唐宰相李吉甫、段文昌先后来游...五代杜光庭,宋苏洵,苏轼,苏辙,陆游,范成大等皆到此题咏,苏轼诗赞“平度天下名山”,平都山遂称名山(汗...)。X X X X(再汗...)将传说中的阴、王二人之姓连缀附会为“阴间之王”居此,遂传为“鬼都”(继续汗...)。缘此讹传,先后按照人间的诉讼、法庭、监狱、酷刑等一系列机制,建成“阴曹地府”建筑群,每年正、二月,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,使“鬼城”“幽都”闻名遐迩...1980年夏,X X丰都X X、县人民X X决定修复名山景观,开发旅游事业,先后修冥天子殿、玉皇殿、百子殿等12座庙宇,并新铺了石级道路,增设 5亭阁,培植了花木,景色更加绚丽。(《丰都县志》1985年版)

     

录苏轼22岁随父、弟从家乡去往汴京,路过平都山时所做的两首诗 (少年意气啊)
苏轼 题平都山
足蹑平都古洞天,此身不觉到云间。抬眸回顾乾坤阔,日月星辰任我攀。
平都天下古名山,自信山中岁月闲。午梦任随鸠唤觉,早朝又听鹿催班。
更新大地图~~



[ 本帖最后由 jokerk 于 2008-1-16 23:02 编辑 ]

转自仙剑联盟- 五灵奇侠的《御剑千山,踏遍红尘—仙四地图集》

感谢他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3DMGAME ( 京ICP备14006952号-1  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

GMT+8, 2025-4-26 16:10 , Processed in 0.117261 second(s), 15 queries , Mem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