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size=14.3000001907349px]说到魏延和杨仪,涉及蜀汉的阴暗面。读过《三国演义》的人一定知道,脑后生有反骨的魏延,从一出场就被诸葛亮“慧眼”识反贼,蜀汉收了许多降将,唯独有争议的就是这个魏延。一出场,一降蜀,就被诸葛亮要问斩。幸亏众多蜀汉大臣劝救,从此,魏延一直被诸葛亮“控制使用”,直到诸葛亮临死,还没忘了要拿魏延来垫背,诸葛亮给了杨仪、费祎、姜维、马岱等“锦囊妙计”,孔明遗计斩魏延,夷魏延三族。从而,从根本上解决了魏延“反”的问题。 [size=14.3000001907349px]无论《三国志》,还是《资治通鉴》,有关魏延与杨仪的一段都写得明明白白,魏延是个能征惯战、甚至有独当一面的文武全才。早年还深得刘备的器重,“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,领汉中太守,一军尽惊”。为什么“一军尽惊”?这与魏延不是蜀汉“圈子里”的人有关。魏延独往独来、“又性矜高,当时皆避下之”。在蜀汉除了魏延,还有一位“性矜高”的人,那就是关羽了。关羽有“性矜高”的本钱;而魏延虽说能耐不差于关羽,可是资历和身份如何比得过关二爷?因此,魏延再有才,也处处受制于蜀汉高层圈子里的人,那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了。 [size=14.3000001907349px]可以肯定,魏延不讨诸葛亮的喜欢。“延每随亮出,辄欲请兵万人,与亮异道会于潼关,如韩信故事,亮制而不许。”平时和诸葛亮共事,言不听、计不从的。然而,魏延还很“天真”,还经常为诸葛亮出谋划策,“不自量力”的把自己定位于运筹帷幄的谋士,甚至还出了“子午谷奇计”,但诸葛亮还是“不用延计”。魏延是天真的,“谓亮为怯,叹恨己才用之不尽。”其实,诸葛亮太强势,在军事上从来没有把魏延当谋士来看,只把他作为能征惯战的武将支配,诸葛亮也没有把魏延当韩信看。最最令人心寒的是诸葛亮弥留之际安排退兵回成都,“密与长史杨仪、司马费祎、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,令延断后,姜维次之;若延或不从命,军便自发。”请注意这一段文字“令延断后,姜维次之”;姜维“次之”但参与了退兵决策,而作为断后主将的魏延却被排斥了“密商”之外,可见阴险。并且,已经想好了抛弃魏延的后手。诸葛亮把军事大权交给了杨仪这个小人。 [size=14.3000001907349px]说起杨仪这个人,虽“为人干敏”,但心眼极小,早先“与尚书令刘巴不睦”,“宿与延不和”,“不假借延,延以为至忿,有如水火”。“亮深惜仪之才幹,凭魏延之骁勇,常恨二人之不平,不忍有所偏废也”。对于,这一对生死冤家,诸葛亮为了“国家利益”是采用“和稀泥”的态度的。但是,在使用方面,诸葛亮也难免犯“用小人遏制能人”的伎俩,偏重于使用杨仪。因此,杨仪小人得志,便把令来行。“令祎往揣延意指”。魏延毕竟还不老到,不懂得“小不忍则乱大谋”的道理。其实,诸葛亮临死定退兵之际,排斥魏延参与决策,已经将魏延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了。魏延不知深浅,还对费祎大发牢骚:“丞相虽亡,吾自见在。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,吾自当率诸军击贼,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?且魏延何人,当为杨仪所部勒,作断后将乎!”魏延自视太高,将自己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了,别说杨仪不服,就是费祎、姜维、马岱他们也未必买账。这是魏延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。况且把自己不服杨仪的心绪脱口而出。魏延虽然能征惯战、也有才气,但是,毕竟手法不老到,竟然发展到与杨仪军事对抗的地步。 [size=14.3000001907349px]杨仪派大将王平与魏延对峙,“平叱延先登曰:‘公亡,身尚未寒,汝辈何敢乃尔!’延士众知曲在延,莫为用命,军皆散”。从正史上的文字来看,王平的话“暗示”了魏延的行为是“反”。“军皆散”,是立场问题,站在魏延的阵中,就是“曲”了,王平阴险,首先将魏延和杨仪的个人恩怨上纲上线。魏延如果真有权谋机变,当时应该安心为小人杨仪所制,忍辱负重,等待时机。然而,历史是不能假设的。但是,历史的教训确实是可以汲取。对付小人,是要有手段的!魏延“性矜高”,自视太高,往往恃才傲物,我行我素,忽视细节,酿成败局。魏延有才,但性格缺点也很明显,造成了魏延失势寡助的境地。 [size=14.3000001907349px]魏延自恃才高八斗,对不堪的小人杨仪从来不当人看。发怒时当面对杨仪拔刀相向,还当场把杨仪这娘娘腔吓哭了。杨仪小人,公报私仇之后。首先用脚踏着魏延的首级,羞辱魏延,然后“夷三族”。这个“夷三族”相当恶心!仔细比对《三国志》和《资治通鉴》,发现“夷三族”并不是后主刘禅的圣旨;更看不出是孔明的遗计。那个主意肯定就是杨仪的了。一代功臣名将,由于性格缺陷,三族遭杨仪屈杀,蜀汉之前途,可见一斑。 [size=14.3000001907349px]杨仪这个阴险小人后来结局是没有受到重用,牢骚满腹,诽谤朝政,最终因言获罪。后来这个小人死得还像一点男人,畏罪自杀了。魏延和杨仪,只有诸葛亮在世时还可制约弹压,诸葛亮对这两人都是惜才利用,诸葛亮虽然让杨仪暂领军事,带兵回成都。但是,“平生密指,以仪性狷狭,意在蒋琬。”所以,诸葛亮弥留之际,后主派人来问诸葛亮死后谁可继大任,诸葛亮推荐蒋琬、费祎;说明诸葛亮在国家大事面前丝毫不敢懈怠,坚决不和稀泥,这就是诸葛亮的大智慧。诸葛亮不愧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,既有大担当、大智慧,又有小权谋、小手段,而且控制的火候、分寸都好。在这一点上,似乎怪不得诸葛亮也有阴谋诡计了。
|